他皮肤黝黑、憨厚朴实,第一次见到他,你绝对不会把他与科学家这三个字联系在一起。他就是谢华安,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、研究员,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,在杂交水稻的育种及推广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,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。 “明恢63”:杂交水稻更新换代的里程碑 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稻为先”。谢华安从小就深刻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。他的家乡是稻瘟病重灾区,受灾年份,水稻几乎颗粒无收,农民绝望而束手无策,这在谢华安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1972年9月,谢华安在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开始了他的水稻育种生涯,他终于有了挑战稻瘟病的机会。为了培育出高产、优质、抗稻瘟病的新品种,他付出了超常的努力,经历了许多艰辛。在开始的几年里,谢华安奔波于福建和海南两地,常常借住在海南岛最南端偏僻农村仅十几平方米的小屋中,并在那里度过七个春节。田间地头是水稻育种的“天然工作室”,风吹日晒,雨淋水浸便成了家常便饭。 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。1980年,谢华安选育成功“明恢63”,推动了我国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,改变了当时我国引用国际水稻所品种作为杂交稻恢复系的局面。全国以“明恢63”配组的杂交稻组合累计推广12亿多亩。“明恢63”恢复力强,配合力好,米质优,适应性广,以“明恢63”为亲本选育出131个新恢复系,以新恢复系配制的杂交水稻中有17个品种推广面积达100万亩以上。专家鉴定指出:“明恢63”是我国杂交稻组合配制中应用最广、种植面积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、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,也是国内恢复系选育中遗传贡献最大的亲本,对我国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的作用”。 “汕优63”: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“明恢63”选育成功后,谢华安又育成了“汕优63”。该品种抗病性强、适应性广,在全国16个省(市)迅速大面积推广,大大推动了杂交水稻的发展,是我国至今推广时间最长、应用面积最大、增产效果显著的水稻良种,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。尤其是1990年,“汕优63”种植超过1亿亩,占当年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的44%。1984年至2003年累计种植9.3亿亩,增产粮食689.7亿公斤。“汕优63”还被东南亚国家引进并大面积推广,仅越南就推广300多万亩。 “汕优63”再生力强,产量高,突破了我国再生稻生产史上缺乏可供大面积推广良种的局面,使再生稻得以大面积推广,从而促成了我国南方“中稻——再生稻”种植制度的形成。 “超级稻”:屡破世界单产记录 “八五”以来,谢华安陆续培育出通过国家、省审定的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10个,获得省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。截至1999年,10个组合累计推广1.31亿亩。其中,“V优77”被列为我国“八五”和“九五”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,累计推广6000万亩,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熟杂交稻组合。他因此获得“全国‘八五’科技攻关先进个人”称号。 “九五”期间,谢华安重点开展超级稻研究,单产屡破世界记录,成效显著。育成超级稻恢复系“明恢86”,并配组育成杂交稻“II优明86”、“汕优明86”等超高产组合,分别通过国家和省审定,已累计推广800万亩。其中,“II优明86”在云南省最高亩产达1196.5公斤,打破水稻单产世界记录;“汕优明86” 在福建省百亩连片头季平均亩产851公斤(在我国首次超过800公斤大关),再生季平均亩产501公斤(最高亩产干谷581.1公斤),创造了世界水稻和再生稻的超高产水平。2004年百亩片头季平均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,达928.3公斤,再生季亩产又达521.4公斤,刷新了世界水稻和再生稻的超高产水平。 “十五”期间,他还利用卫星搭载技术,开辟航天育种新领域,育成杂交水稻恢复系“航一号”、杂交稻“特优航1号”及“II优航1号”,两个杂交稻组合均已通过全国良种审定。“II优航1号”连续二年进行百亩连片种植,平均亩产均超过800公斤,2004年百亩片在我国首次突破900公斤,两季亩产高达1449.7公斤。 因其在水稻育种领域的杰出贡献和显著成果,谢华安先后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、陈嘉庚农业科学奖、esball88.net农业科教杰出奖等多项科技奖励,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,荣获全国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全国先进工作者、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、全国“八五”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等荣誉。 来源:农民日报
|